電影規模一般如果用預算來分類的話,這部 A QUIET PLACE可以算小而精美之作。 極簡不難但要做到極精,甚至讓大量的觀眾買單(賣座)一定包含了許多因素,不是僥倖而已。 算算扣掉那三隻外星怪物花掉的動畫費用,猜想這部的拍攝預算應該不用千萬美元,而且大半進導演家口袋,實在是很迷人!(電影從業人員應該都很羨慕!)
影片上映至今應該已接近尾聲,所以些許的雷應該還可以接受,否則要談論此片就跟台詞一樣少到不能再少了。 首先最有趣的是觀影的年齡層會影響反應跟評論。 20歲上下的觀眾通常不太喜歡片中的大女兒,覺得她太冷漠,脾氣太傲,不夠體貼父母,甚至有觀眾會調侃片中的男女主角都世界末日了還能有閒情逸致再生一個,甚至兩個孩子都算是不健康(耳聾和氣喘)第三個已經犧牲了,怎麼還有勇氣生第四個。 第四個又怎麼能夠確保不會一出生就被成了怪物的晚餐?
從電影的起始點–“劇本”來看,一部台詞少到不能再少的影片如何達到吸引觀眾不打瞌睡的準則? (比如15分鐘內一定要出現爆點,劇情每2,30分鐘需要一個大轉折,諸如此類的) 於是「聲音」的利用成了本片負載最多技巧的地方,不單單是在音效的運用,劇情上也處處跟聲音有直接的連結。 隨手舉一些例子吧!
比如大女兒的失聰,她的無聲世界對比一個出了聲音生命就不保的現場,可玩的對應就相對變多了。 如小弟喜歡的飛機玩具對她來說就是個無聲但會動的玩具。 於是她不懂大人為何不讓小弟帶走,因為她聽不到,沒意識到危險性而間接導致小弟的死亡。 這代表她是很寵愛小弟也懂的幫忙照顧,越是這樣越加深她的愧疚,也因為無法用言語溝通,使的小女主角一路的自責、憤怒、氣自己也自認父母也會歸疚於她。 也許少數觀眾不喜歡這個角色正表示 Sillicent Simmonds 的表演是成功且到位的。 但同時也顯示有無法入戲的觀眾對這個角色的處境缺乏同理心,畢竟正常人比較難體驗失聰者對環境的靈敏度是不同的。 相對的,對結尾解決怪物的那幾場戲是否也同樣少了理解的能力? 這是個有趣的問題。 本片當中聲音大作的飛機玩具就等於導演給觀眾的第一堂聲音入門課程,先打通任督二脈之後,後面的聲音遊戲也就更好玩了。
上段戲也符合15分鐘內製造第一個高潮點的原則,大略也帶著觀眾瀏覽一遍這部戲的背景及主要人物(真的精簡到一個極致)。 影片中有許多很精緻的設計,比如用布棋子代替有聲音的棋子,有顏色的地板,用戶外燈來作為警示,炊煙代表還有活人的地方,保麗龍隔音設備,用瀑布來遮蔽說話的聲音,以產生本片僅有的少數台詞。 連女主角生產時的安全設計都在男主人的規劃之下合情合理。 說到這點正好呼應第二段所提的觀眾質疑,假設將整個女主角懷孕生子的過程全部拿掉的話,這個劇本該怎麼拍滿一兩個小時呢?這段不正是全片最大的衝擊與轉折?
很多人都說這部電影是親情片,全片講述一個 5口家庭在面對外星怪物襲擊時如何攜手共度危機。 但即使是親情也涉及了不同層次的問題,父親對女兒的愛說不出口,只能拼命研究助聽器想幫女兒聽見,女兒雖然不肯領情,到了最後卻用這份父親留下的禮物想到了對付怪物的方法。 這是個美麗的轉折,尤其在驚悚片裡能有這等溫情的安排算是少見,除了解決危機也同時也救贖了沒有說出口的「父愛」。
而父母對於保護兒女的全然付出更是讓人感動落淚,這其中還有一項很重要的關鍵是對兒女的教育(這裡稱為「訓練」似乎比較適當),為了確保孩子能有獨力活下去的能力,這對父母對於孩子的要求跟訓練也算是片中的重點(這個梗鋪的頗為清楚,只是當下不太能接受)。 很明顯後半段會有大量孩子們獨自對抗怪物的戲碼,由孩子們演來真是格外驚心動魄。 這裡不得不強調演員的表現對一部影片有多關鍵,這部片子裡每一個演員的演出都相當的到位,樸實不做作,讓全片看來流暢自然。 導演兼男主角當然功不可沒,但個人還蠻希望女主角艾蜜莉布朗能夠提名奧斯卡,她在本片的爆發力非同小可,沒入圍就太可惜了!
據說第二部已經有譜,其實個人並不看好,因為首集的新鮮感是票房突出的第一個原因(前例不勝枚舉),而且主角換成媽媽跟孩子們以後,故事能怎麼寫才能突破恐懼與親情交織出的氣壓? 難道讓剛出生的小弟弟也加入行列?還是要讓母女倆挽救全人類? 看來劇本怎麼寫還是最大的關鍵,我們拭目以待。
留言列表